在一次读书会上,朋友分享一个和6岁儿子间真实的小故事,我们都很触动,次日,我请她写下来这个故事与更多的人分享,她很大方的同意了。
故事是这样写的:
一个很平常的夜晚,我一边忙着手头的家务活儿,一边催促儿子洗漱、睡觉,并答应上床后一起读《小王子》——这本书我们每天读一节,已经读了大半儿。这也是一天当中儿子最盼望的时刻。
儿子乖巧的洗手、洗脸、洗脚丫、洗袜子,全套忙完转身喊我回卧室,而这时公司打来电话,有一个很紧急的工作,需要我马上要处理。我没有答应儿子。打开脑,忙碌起来。儿子光脚丫站在洗手池说:"妈妈!你答应我读《小王子》了,你怎么又去工作?"。我焦急的处理着文件,不耐烦地说:"妈妈现在必须工作"。儿子此时不满起来,喃喃地说:"可是你先答应我读《小王子》"。我认为他应该能懂我现在的两难处境,对于他的央求有点不耐烦,目不转睛地飞速工作,想快一点完成。他远远的站在原地,嘟喃着什么。我逐渐失去理智 “如果妈妈不工作怎么给你买书啊?妈妈现在有工作是必须要完成的你知道吗?你怎么那么不懂事呢……”我还说了好多道理,啰里啰嗦一大堆,现在想来我都记不清了。
儿子听着我的指责,非常委屈地哭着转身回到卧室。躺在床上的爸爸见状,问他怎么了。他哭着回答"爸爸,我不想让你出差"(因为爸爸次日要出差外地)。
大约过了20分钟,我终于忙完工作。我拿起那本《小王子》,回到卧室。灯已经熄了。爸爸看见我,小声说"已经睡着了"。看着安静地躺在爸爸身边的儿子,像个小天使。我开始后悔刚才对待他的态度和言语。我想履行约定,给他读书,即使他已睡,即使老公想劝说我。
我坐在儿子身边轻声读着之前承诺的那一小段文字,心里百感交集,泪水模糊了双眼。当我读完,停下来亲吻儿子的小脸蛋儿时,没想到他伸出一只小胳膊轻轻搂住了我。原来儿子还没有睡着,他就这样原谅了斥责他的妈妈…
“儿子,妈妈现在很想给你读故事,妈妈也知道你现在很失望,但是这个工作真的有点着急,你能稍微等我一下吗?或者可以让爸爸今天帮我读好吗?真的很抱歉,儿子,给你个抱歉的拥抱吧!”
很多时候我们会忽略对方的感受和需要,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。例如我们在埋怨孩子“不懂事”“矫情”,而丝毫没有看到之前的承诺、孩子的委屈和失落。
只要能好好说一句话,就能让生活更轻盈、有趣,而不是一地鸡毛的伤害。
还好,妈妈的反思和学习能力让我们看到一个温情的结局!
妈妈用行动表达和弥补了对孩子的爱,而孩子回馈给我们的,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。
阅读转载:http://www.tjglad.com/news/show-634.html